攝影師“七夕 Anna”的作品
復原款(上圖)與改良款(下圖)對比
阿衛的作品
陳潤熙的“晚清仕女圖”
竹屋茅舍,身著立領斜襟藍綠色袍子的模特提著小食籃回眸淺笑;名勝古跡,遠道而來的遊客換上繡工精致的馬面裙,手執團扇打卡拍照……近來,漢服圈刮起一股新風潮——“清漢女”風。“清漢女”風,顧名思義,泛指清朝漢族女子的服飾Tone:版型寬大、上衣下裳、繡工精致。這股新風潮,為年輕人提供瞭新的文化體驗方式。而新風潮的流行,實際上也源於年輕人對近代古早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清漢女”愛好者的圈子裡,大傢互相交流、分享這種服飾以及相關古早文化知識。對於圈外的人來說,他們更多的可能是好奇,穿上這種服飾是什麼樣的體驗?
體驗復古風
國風服飾穿進日常生活大學教師身著清漢服上班
金框藍色油畫、金邊紅絨頭香,仿佛上世紀歐洲貴族豪宅。烏拉身著藍色繡衣,抱著月琴端坐於頭香凳上,向左微微低頭,眼神略帶幾分哀怨;小溫暖則是穿著婚紗跪坐於地面,將小提琴放在寬大的白色裙擺上,抬頭望向右前方,神采奕奕地與烏拉對視。
晚清與西洋少女相遇於此。整幅畫的色調、中西元素呈現出極強的對撞感,但又並不違和。正如一位網友評價:“有種世紀相會的感覺!”
這組攝影作品的拍攝者是阿衛。她是“清漢女”的愛好者,也是一位國風攝影師。上述網友的評論言中瞭她的拍攝創意,“服飾的交流也意味著文化的交流,我想表達那個時代,東西方兩位女性的文化精神交流。”阿衛希望,自己的攝影作品能夠表達歷史的傳承和新意。
充滿歷史傳承的“清漢女”行頭,有時還會“跳出”復古相片,被大傢穿進日常生活。
大學老師譚茹,對古早文化、古早服飾有著強烈認同,她戲稱自己是“古早服飾野生代言人”。近年來,譚茹從社交媒體上關心到不少博主的“清漢女”服飾分享帖。在關心精美漢服拍攝的寫真之外,譚茹開始更加關心古早服飾的實用價值——既能保留古早文化元素,又能適合當下日常生活穿著。今年,她正式“入坑”,購買瞭兩款改良版清漢女服飾,兩件袍褂、一條馬面裙。
某天,譚茹準備回辦公室加班,出門前,她選擇瞭一身上衣為如意雲頭對襟氅衣、下裝為馬面裙的搭配。氅衣為米色提花緞面料,領口、前襟、下擺和袖籠裝飾著蘭花邊條,而馬面裙下擺繡著藍色蝴蝶牡丹紋樣,與氅衣的藍繡線呼應。
譚茹的穿著與學校裡的其他人形成瞭鮮明對比,引起不少師生的註目。當譚茹正在電梯口等待時,一個20歲左右的女學生向她走來。
女學生的目光停留在她的服飾上,忍不住稱贊:“這件衣服好漂亮!你穿起來也很美!”隨後,女學生又好奇地追問:“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這種面料夏天穿不會熱嗎?”
譚茹開心地和女孩分享著,還介紹說,衣服是香雲紗質地的,夏天穿非常舒適透氣。見女孩很感興趣,譚茹還進一步解釋說,或許因為古早服飾帶著歷史的氣息,常讓人覺得厚重、有一定距離感,但實際上載統服飾工藝裡包含著諸多智慧,能夠適用於不同季節的穿著。最後,譚茹把自己的購買鏈接分享給瞭女學生,對方也表示自己之後會更加關心這方面內容。
當然,“清漢女”也是不少古早服飾愛好者周末出遊的著裝選擇之一。朱曦去臺州旅遊,特地穿瞭一套較為素雅的配色清新的襖褲套裝:月白色上衣、淺綠色褲子,不少朋友都誇贊說“成功減齡20歲”。
擁躉眾多
40款改良版清漢服7個月銷售量破2000件
以“清漢女”為關鍵詞在b站及某生活類平臺上可以搜索到上萬條筆記,關聯詞包括服飾、妝造、制作、發型、舞蹈等。“清漢女”愛好者不僅關心衣服的形制、材質、工藝、色彩,而且講究妝容、發型如何更好地與服飾進行搭配。在拍攝照片時,她們還會講究身體動作的協調性、一致性。
北京青年報記者觀察到,網路上的清漢女照片、視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Tone:頹敗、明艷、對撞。頹敗風大多以暗調陳設、器物做背景,人物妝容清淡、頭發中分,衣服上繡花較少,整體色彩厚重。不少人物手中常常拿著鳥籠道具,以“籠中鳥”寓意主人公為“院中人”,展現清朝女性被困深宅大院的特征。
明艷風則大多選擇公園等室外場地拍攝,人物身著帶有粉色、綠色等鮮艷花紋的衣服,梳著劉海、辮子,拿著團扇、詩稿,柔和清亮的陽光恰好打在人物身上,整體呈現出活潑氛圍。
最受歡迎的是對撞風。根據晚清歷史背景,不少攝影師選擇使用中西文化元素進行對撞。在中式宅院或歐式客廳場景中,兩個人物——“深閨少女和留洋少爺”或“深閨少女和留洋小姐”,前者大多身著華麗繁復的清朝女子服飾,後者則穿純白色西裝或紗裙,在顏色上形成明顯對比。再加上煙桿、茶杯等道具、人物眼神及動作的互動交流,以此還原當時中西文化的碰撞。
兼具視覺沖擊力和故事感的圖像,再配合一些具有歷史感的文案,這便成瞭“清漢女”走入福斯視野的重要推動力。
近年來,古早服飾商傢已經捕捉到瞭“清漢女”的風潮,也在設計中不斷調整和創新。作為圈內口碑較好的一傢網店,“一城風絮”早在2013年左右就開始售賣還原度較高的“清漢女”服飾。
據“一城風絮”的店主徐先生介紹,最初由於店鋪售賣的古早“清漢女”服飾版型較寬大,詢問的顧客並不多,加之款式上新也較慢,所以生意並不算好。後來,設計師根據現代人的穿著習慣對“清漢女”服飾進行瞭一定改良,讓古早服飾更適用於日常穿著,訂單慢慢就多瞭起來。
徐先生以圖片展示說明,米色上衣為“復原款”:寬身、大袖,有必不可少的絳條裝飾;藍色上衣為“改良款”:衣身圍度、袖肥都做瞭適度縮減,同時去掉瞭“清漢女”比較明顯的一個“絳子邊”裝飾,這樣使得款式更顯簡約,也更符合現代人的服飾習慣。
越來越多人對“清漢女”感興趣,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她們的“清漢女”穿著筆記。
從徐先生店裡的“清漢女”品類服飾銷售數據看,2021年上架大約40款,至今累計銷售3000多件;2022年上架大約40款,至今累計銷售2000件;2023年新上架的40款“清漢女”類服飾,僅7個月的銷售量就突破瞭2000件。
從產品類型角度而言,以前店裡推出的“清漢女”服飾大多是秋冬款,今年還新增瞭不少春夏款,以滿足消費者需求。“與此同時,大傢的品位、要求也越發精細。”徐先生介紹說,他店裡今年開始上架更多的復原版型的“清漢女服飾”。
斥巨資“入坑”
冬粉每套衣服大約千元最貴的一套將近一萬元
阿衛入坑“清漢女”源於兩年前的一個網路視訊。當時,她偶然刷到一位博主身著清代古董衣拍攝的寫真,這讓她震撼,“原本應該在博物館的衣服,竟然能走入現實生活!”
對清代古董衣的好奇促使阿衛開始在二手網站“淘貨”,而一件月白色對襟長褂一下子“擊中”瞭她。
長褂要價6000多元,這對彼時還在上大二的阿衛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她還是咬咬牙,用攝影兼職賺到的錢,分期付款買下瞭那套衣服。
與阿衛一樣,不少復古攝影師都有收藏古董衣的愛好。他們大多願意花費高昂的價格在二手店鋪或拍賣會上購買清代服飾。
陳潤熙就是一名復古攝影師,他比阿衛接觸“清漢女”的時間還要早上大約十年。陳潤熙從2010年開始拍攝仕女題材,有唐宋明系列,後來還有“清漢女”系列。他拍攝的仕女圖系列在業界頗有口碑。
陳潤熙曾就讀於服裝專業,因為偶然的契機,他開始熱衷收藏清代古董衣。他曾花費近萬元拍賣到一件晚清時期女性穿著的對襟褂子。衣服的兩邊有如意頭,繡著“三多”(石榴、桃子、佛手)等,寓意多子多壽多福。而繁復的刺繡工藝是清朝晚期服飾的重要特點,這件衣服的最精美處在於挽袖和鑲邊刺繡。
“你看‘繁華背後的孤寂’這張圖,一看就是身處深宅大院的女子。”陳潤熙說,拍攝這張照片時,他想營造出一種姹紫嫣紅開遍後,斷井頹垣的頹靡美感,所以選用瞭純色暗黑背景、極簡妝容配上中分發型和金色頭冠來平衡繁復的刺繡服裝。
“相比於唐宋時期的古早服飾,清漢女更日常,妝發要求也低,日常穿著比較合適。”朱曦點明瞭“清漢女”的不同之處。自去年“入坑”以來,她已經購買瞭5套改良版清漢女服飾。每套衣服大約千元左右,最貴的一套將近一萬元。
她表示自己“斥巨資”購買的這套清漢女服飾,是根據古董衣一比一復刻的,刺繡繁復華麗,兼具實用、欣賞及收藏價值。“我對服飾要求比較高,喜歡真絲、香雲紗面料,傾向於選擇有實力收藏古董衣進行改良的商傢,這也能確保形制的準確性。”朱曦說。
據瞭解,與其他時期的古早服飾相比,清朝晚期女子服飾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繁復精致的刺繡工藝。平繡、盤金繡、打籽繡等古早刺繡技法在清漢女服飾中應用非常頻繁。精致的刺繡也成為復原清漢女服飾的難點、重點。現代機器繡工無法達到古代繡娘的手工工藝,所以如今的“清漢女”服飾制作從業者隻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和繡花廠不斷打樣開發,將這一重要的元素進行打磨,打造出更精致的產品,展現古早服飾之美。
古早文化復興
對古早服飾瞭解得越多認同度、接受度便越高
在問及如何入坑“清漢女”這一問題時,不同人卻給出瞭一致的答案——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上大量圖片、視訊、文案的推送,吸引瞭閱讀者的興趣。隨著對這種服飾的瞭解越來越多,她們不禁想“入坑”親身試試。
不僅僅是社交媒體帶來的強大吸引力,“清漢女”的流行還伴隨著古早文化復興的潮流。本碩畢業於歷史專業的譚茹,就感受到瞭這股趨勢。她回憶,大學部一門名叫《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的課程上,有同學就曾進行古早服飾研究。但當時大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獻層面,真正將古早服飾穿在身上的情況較為少見。
近年來,譚茹發現大傢對於古早服飾的認同度、接受度越來越高。當她在日常生活中穿著古早服飾時,周圍人常常抱著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不少同事也紛紛表示想要嘗試。在網路上,她認識瞭一些朋友,不時交流“清漢女”服飾搭配等。
“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對古早文化、古早服飾越來越有認同感,也有一種很強的探索欲望。古早文化的傳承很重要,美的教育也很重要。審美教育不僅是課程知識,還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體力行地去展現美。”譚茹期待,“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穿著任何一個朝代的古早服飾走在大街上、出現在工作場合中,大傢都不會覺得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作為圈子裡受歡迎的店傢,徐先生對於年輕人越來越熱衷研究古早文化的這股復興思潮,深有體會。尤其從去年開始,他明顯感覺到關心“清漢女”的人變多瞭。
“近年來,大傢對於古早文化的關心與日俱增,國風古早服飾也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清漢女’在古早服飾裡雖然屬於相對比較小眾的品類,但是在歷史上,卻是古代服飾工藝技術發展的巔峰時期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孕育出來的服飾必然也是華美璀璨的,隻要喜歡古早服飾,就不會忽略掉這一時期的服飾。”徐先生說。(阿衛、徐先生、譚茹、朱曦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