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漢服、古樂器……幾十萬人在直播間追的到底是什麼“劇”?

漢上錦召集令.jpg

當錫劇非遺主播王彬彬@子佑戲曲將抖音直播間搬到戶外,鏡頭前是圍滿的觀眾,直播間內是熱情不已的冬粉,每每一首曲目結束,線上線下的掌聲競相響起,喜歡熱鬧的人便越來越多湧來,想要將這“罪魁禍首”錫劇瞧個究竟。

當評彈非遺主播高鳴秋@鳴秋在抖音直播間裡用蘇州話演繹流行樂曲,被吸引過來聽上癮的冬粉突然發現還有更好聽的東西,原來評彈這麼有韻味,這就是“中國最美的聲音”。

當古箏非遺主播慕雪兒@琴箏小狐將抖音直播間搭建成小小國風館,古箏迷人之處不僅在於曲目演繹,更是古箏音樂與中國古早服飾、古典情景相融時讓聽眾深深沉浸的意境美。

這些抖音非遺主播們在直播間花樣演繹,讓他們掌握的中國古早文化藝術形式不再是停留在知識條目中的一列名詞,而是將它們生動地呈現於多個年齡群體面前,感受國潮的魅力與能量。如今年6月王彬彬進行的一場戶外直播中,場觀人次近50萬,“成倍地漲”。

而抖音冬粉們的打賞與支持,既給予他們動力,也讓他們更有經濟保障,更加良性地去傳承非遺。高鳴秋開始在自己線下的評彈演出中,看到越來越多從各地趕來的抖音冬粉;靠冬粉們的打賞支持,慕雪兒前不久更換已經使用十年有餘的古箏,買瞭一把能力范圍內最專業的,不斷精進琴藝。

將錫劇直播間搬到戶外:線上在鼓掌,現場在鼓掌,我們被民眾包圍瞭

王彬彬覺得自己這個名字給他帶來瞭某種運道。老傢在江蘇鎮江的他有個喜歡聽錫劇的阿公,所以他打小就知道自己和一位錫劇泰鬥同名。不過這倒沒有把他拉上這條路發展,他隻是喜歡唱歌,聲音嘹亮,常有上學路上的鄰居在傢門口等著他,送他一些零食請他高歌一首。

2008年,18歲的王彬彬去無錫上大學,學的是國際會計。也是這一年,那位錫劇泰鬥去世瞭。“王彬彬一代宗師駕鶴西去”,這樣的新聞標題讓他心情異樣,便去搜索這位老先生的作品聽。不同於小時候匆匆略過耳朵,聽入神的他很受觸動。

恰巧他當時因為出色的唱歌表演偶然被常州電臺一位老師相中,暑假被拉去電臺唱曲。無錫是錫劇大本營,他自己也好學,學瞭不少去電臺裡唱。不料反響很好,許多聽眾很愛聽他唱,也因為他名字帶來的熟悉感十分支持他。也許是註定,王彬彬自此投入錫劇演藝。

錫劇是江浙滬地區使用當地方言的地方戲,相比在大劇院演出的知名劇種,王彬彬的演藝經歷裡,其實下鄉演出更多,常常是戶外搭臺表演,十分貼近老百姓。他們會在酷暑中穿著厚重戲服演到全身被汗沁透,也會在大雪天氣面對臺下寥寥幾個觀眾仍堅持把戲唱完。

也是在下鄉演出中,王彬彬感受到錫劇的維系和發展需要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劇團常以中老年人為主,而且因為劇團條件,服裝、表演、化妝、唱腔通常很難跟得上,這就更加不可能吸引年輕人駐足瞭。

2017年,在錄制一檔電視節目時,王彬彬發現瞭抖音這個新興平臺,有不少年輕人在使用它。而且平臺上已經有黃梅戲、京劇等許多劇種大傢發佈自己的作品,錫劇卻少見蹤影。王彬彬也開始有意發佈一些錫劇片段,找準定位慢慢將賬號做瞭起來。

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春節後本來是演出最緊湊的時候,王彬彬跟自己的劇團成員卻隻能待在傢中。抖音直播的嘗試便是從這時開始的。

光唱還不足以吸引新的觀眾。王彬彬開始直播一些幕前幕後,上臺之前,演員要層層穿戴的服裝,和角色相匹配的妝容,“錫劇作為非遺,其實很多人感興趣的是它的一種過程。像其他非遺比如花燈,它會跟你展示這個燈是怎麼做出來的,而不隻是告訴你這個燈多不錯看,那錫劇我也可以一層一層剝給觀眾看。”反響很好。想學的、有基礎但表演不規范的,都跑來守他的直播間。

今年王彬彬又進行瞭一次新的直播嘗試,戶外直播。他跑公園、跑廣場,去人多的地方。“你在唱的時候,直播間在鼓掌,現場也在鼓掌,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們被民眾包圍起來瞭,他們覺得這個很熱鬧,很有吸引力。”此外,王彬彬去不同的城市做戶外直播時,還會事先聯絡當地的錫劇演員一起參與直播,“大傢都需要舞臺去展示。”

王彬彬抖音視訊作品的評論區

王彬彬原本人氣就不哩水的抖音直播間在嘗試戶外後,創新瞭數據。最高的一次總觀看人數近50萬人次,同時在線近5千人。抖音直播的打賞收入無疑也讓王彬彬和他的劇團有瞭保障,讓他們更有精力去傳播、精進這個地方劇種。“因為抖音冬粉的支持,我們在2022年讓錫劇這個地方小劇種登上瞭國傢級的大舞臺。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錫劇的影響力、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度,經由抖音這個平臺一直在擴大。”

蘇州話改編流行樂吸引冬粉進直播間:原來評彈更有味道

高鳴秋今年25歲,作為評彈演員已有9年光景。在她的記憶中,一直有些很清楚的畫面,就是自己小時候依偎在阿麼身邊,看著電視中女演員身著旗袍懷抱琵琶叮叮咚咚,她記得那種美感對自己產生的吸引力,也記得自己依偎在阿麼旁邊時那種已隻能追憶的溫馨。因而評彈雖然是中學時作為考試才藝的一個選擇,但在高鳴秋心裡,她對它是一直有情懷的。

評彈非遺主播高鳴秋正在直播

評彈也是流傳於長三角一帶、使用當地方言的地方曲藝,因流派的不同使用的語言也會有所差別。它演出的地方通常被叫做“書場”,演員們出去演出是叫“跑碼頭”。與戲曲演繹不同,它常常一人扮多角,還要結合琵琶彈奏。一場書裡,高鳴秋可能一人要演繹近十個角色,反串更是常有的事。

“這個主導權其實是在我們演員的嘴巴,比如說我們今天說這個角色,跟觀眾互動時他們會哈哈大笑,轉而你說到一個非常傷感的角色,你感覺到觀眾在你的演繹下,跟著你的節奏慢慢代進情感。諸如此類的反饋會讓你很有成就感。”

在抖音平臺風靡後,高鳴秋也開始發佈自己的評彈作品,在直播間裡分享評彈。她發現直播間裡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盡管聽不懂,但會覺得蘇州話以及評彈這種曲藝很好聽,“評彈被稱為中國最美的聲音,他們感受的其實不是這個字眼好不好,而是意境。”有不少冬粉反饋,稱聽瞭她的評彈人會變得很平靜,能慢慢沉淀下來。這讓本就肩負傳承責任的她更加有瞭動力。

評彈的聽眾年齡其實偏大,如何讓作為地方曲藝的評彈走出江浙滬地帶,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書場呢?高鳴秋開始嘗試在直播間裡用蘇州話改編一些當下的國風歌曲,讓聽眾感受到這種地方方言的獨特魅力,然後再表演評彈,“大傢就會感受到其實我們的古早也非常經典,很有韻味。”

常有抖音冬粉在評論區中詢問她所唱的評彈書目。“請問你昨天晚上直播,人數上萬的時候邊彈邊唱的評彈是什麼,我記得你好像有說是什麼的開篇。你還是唱評彈有味道,聽不懂蘇州話,但你歌聲和形象太吸引人瞭,邊彈邊唱時候最吸引人,我覺得昨天人數上萬就是你邊彈邊唱評彈吸引來的。”高鳴秋抖音直播間最多一次曾有100多萬場觀,同時在線人數超1萬。

與此同時,高鳴秋線下的評彈演出也越來越熱鬧。常常有現場的觀眾告訴她,自己是她的抖音冬粉,從其他城市跑過來,就為瞭看她的評彈。高鳴秋印象很深刻有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通常她去上海演出,這個小女孩就會自己坐捷運趕過來,“她就是對評彈很感興趣,一直想要看你演出。現在很多年輕人,看到你普及的一些國風元素、戲曲戲腔,其實他們也會去唱,也會去瞭解。他們會越來越覺得中國的非遺也給他們帶來瞭能量,帶來瞭自豪。”

將古典場景和漢服帶進古箏直播間:主播不用露臉,觀眾看景聽曲就很滿足

95後慕雪兒(藝名)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和同學一樣,她去過電視臺實習,畢業後在當地一傢婚慶公司做策劃類工作。不過在工作之餘,她會花時間鉆研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她很喜歡中國的古早服飾。一開始是旗袍,後來影視劇帶火瞭漢服,她也漸漸受其吸引。

基於自己的專業背景,慕雪兒開始做國風類型的抖音賬號。但光看不一定能吸引住人,慕雪兒想著在直播中加入一些更有內涵的元素,小時候學過幾年的古箏便在這個時候又撿瞭起來。

古箏非遺主播慕雪兒抖音視訊作品的評論區

沒有紮實的童子功,慕雪兒在一開始隻能改編一些流行曲目,雖然受喜歡,但她也感受到冬粉對不同Tone曲目及彈奏專業性的需求。

於是她拿著自己直播得來的收入去拜師學藝。“像那種比較難的樂曲,其實節奏點很少,你必須去學它的節點,多聽多練,感受它的魅力,根本不是練習幾遍就能彈的。然後我自己反復彈反復彈瞭很多遍之後,某天在直播間表演瞭,冬粉就會很驚訝,說你什麼時候學會的,他們會感受到你的用心。”

有冬粉評論,說慕雪兒雖然不是彈古箏最專業的博主,但一定是最用心的博主。這不僅是因為慕雪兒一直在努力精進自己的技藝,也是因為她將國風元素充分地帶進瞭直播間。

慕雪兒本就有經營國風館的經驗,所以在直播間搭建上她也非常花心思。每個Tone的直播間搭建通常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道具基本不會重復使用。她會從自己看到的畫、影視劇或詩句中捕捉靈感,力求在實際搭建中再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

“比如目前是閨房系列,下一次我會想嘗試庭院系列。我所穿的服飾色調也會跟著直播間Tone改變,還有彈琴角度、人物鏡頭角度,總之盡可能地讓聽眾沉浸,同時保證新鮮感。”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她的直播間,年齡層次從95後到70後都有,最多一次場觀4萬、同時在線1千多人。

曾經有抖音直播間的冬粉跟慕雪兒說,“你人可以走開,我隻要看景就夠瞭,你到邊上彈琴去,跟你沒關系瞭。”

這種反饋讓慕雪兒覺得很滿足。也許自己的技藝還沒有那麼專業,但是在她的抖音直播間裡,她盡可能地讓冬粉們沉浸地感受琴聲與情景相融的古典美,感受古箏這門古早樂器的文化意境和魅力。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